江湖不见

关于《君自长安来》的一些碎碎念

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个写后感

毕竟这一篇可以说是我相当花心思的一个短篇

毫无逻辑的废话连篇,愿意看的话非常感谢


这篇文的脑洞来得比较突然。当时我还因为学校的考察呆在大西北的甘肃,然后那天的目的地是阳关和玉门关遗址。那天风很大,玉门关只有一座小小的方城屹立在那里。站在观景台上往外看,是遍地荒草,再远一点可以看见汉长城遗址。后来再去阳关,在起伏的山丘上只剩下一座烽燧,而往外眺望就是茫茫戈壁和沙漠,很壮观却也很苍凉。根据同学做的报告,隋唐的玉门关遗址在之前去过的瓜州那一带,不过已经被水库淹没了。在瓜州时我们曾经去过另一座古城遗址,城外也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,往南望就是祁连山,在一片飞沙扬尘中模模糊糊。

回宾馆的路上一直在听专辑《敦煌定若远》里面的歌,正好放到五音的《风流在》,脑子里忽然就蹦出来一个俊美的胡汉混血少年的形象。然后就开始想他的故事:他应是擅武之人,他的母亲是胡人女子,他生于西北却长于京城,有一位奉为至交的文人朋友......

后来这个少年就成了文中宋岚的设定,他生活的时代是大唐,他的那位至交好友自然是晓星尘。

给晓星尘寻找设定的时候纠结了一阵,但还是很快敲定了史官这一角色。这一选择多少受我读过的一篇论文的影响,而那篇论文讲述的主角便是太史公司马迁,为成大业忍辱负重的一位名家。

至于故事的结局,是早已经设定好了。最初记录灵感时,我的大纲里只有“唐代,玉门关”这五个字。我始终无法忘却我所亲眼看见的悲壮苍凉,希望能写下一些关于这些关城的故事。于是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和唐蕃战争成为了故事背景。

考察回来之后就开始着手查找资料和写大纲。对于唐朝这个朝代,很多人都有着憧憬与向往,我也不例外,而且作为一个偏考据党,想尽可能地去还原。所以先后翻了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,还专门去找研究玉门关历史变迁的论文,一点点完善人设和时间轴。最后查询得差不多时,故事就呼之欲出了。

以上是写文的背景。在写文的过程中,也不断有许许多多的想法。

我写文的bgm是《敦煌定若远》专辑里五音的《风流在》和河图的《白马入芦花》。前者是盛世长安,后者是边塞。这样一个转变正好契合了我拟定的故事走向和想表达的内容。下面借由《白马入芦花》中的一些歌词来说明。

【少年曾出长安道 籍籍入荒野】

唐人的玉关情一直相当出名,从不少古诗词里面就能看出来。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,“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”,“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”。它是建功边塞的梦想,但常常也是征人未还的惆怅。从长安城里意气风发的少年郎,到戍守边关的将士,这样的故事往往豪情而悲壮。

【一身风流上明殿 傲立君前】

【边庭难越 长安何人还说侠】

当年出至河西陇右的年轻将士,其中必然有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的人物。也正是这份豪情壮志,他们才成就了盛唐的风流。

【纵马一日 歌诗百篇 君曾生逢太平年】

要说恣意,要说少年风华,便是曾经对饮高楼纵马折花的时候。那是盛世的景象,正因为看过长安花,才会对山河破碎更为唏嘘。


写宋岚的时候,我参考的是唐代的将领,如李光弼、张议潮。写晓星尘的时候,参考的除了历代史官,还有曾被安史叛军所捕的王维。我努力让他们本有的气性与大唐中人的风骨相融,使他们真真正正活在那个盛世,成为盛唐的风流。


最后,说一点对于糖和刀的见解。

对于没有预警而被我捅到的小伙伴先说句抱歉(。虽然be的结局是由我预定,但是结合时代背景,以他们的风骨和气性,将士埋骨、文人殉国,或许这是最真实的结局。无论刀还是糖,只有合适才是最重要的。我喜欢他们两情相悦携手一生,但也喜欢宁为玉碎的铮铮傲骨;我喜欢看遍盛世长安花的少年郎,也喜欢舍生取义的大义君子。

大概先说这么多,想起来再补




评论(1)

热度(23)